CGTN:中國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兩週年,在動盪的世界中更顯重要 “`

(SeaPRwire) –   中國環球電視網 (CGTN) 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兩週年的文章,該倡議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動盪和分裂的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意義。文章通過介紹中國實踐該倡議的努力,以及專家學者的見解,強調了中國尊重文明多樣性,使其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榜樣。

北京,2025年3月15日 — 兩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 (GCI)」,呼籲尊重文化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保護和創新文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

在今天的世界,這項倡議在不確定性、動盪和分裂的背景下,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面對日益高漲的反全球化趨勢,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經濟科學學院教授Elias Jabbour強調了GCI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他說,中國包容多樣性的方法為世界樹立了榜樣。教授表示,在一些自稱「文明」的國家正在強制執行大規模驅逐和遣返時,中國對相互尊重和文化交流的重視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同時讚揚GCI倡導不同文明共存,而不將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強加於另一個國家。

引導世界走向和平

習近平在2023年3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GCI時,引用了一句中國諺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表明了文化多樣性的活力,以及在建設和諧世界中擁抱多種文明的必要性。

習近平說:「國家之間需要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原則,讓文化交流超越隔閡,互學互鑒超越衝突,共存超越優越感。」

中國對文明對話的承諾在同年6月得到了認可,當時聯合國通過了中國提出的決議,將6月10日定為文明對話國際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傅聰表示,這項倡議旨在將全球注意力重新集中在「關鍵時刻」的跨文化對話上。

傅聰說:「如果你看看世界各地,你會看到很多爭端、很多衝突甚至戰爭。而且,不容忍、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也在抬頭。所有這些都可以在文化和宗教的差異或缺乏理解中找到根源。」

中國環球電視網 (CGTN) 在2023年3月發布的一項針對40個國家和地區的15,574人的民意調查發現,80.3%的人認為多種文明有利於全球發展,85%的人相信通過寬容與合作構建共同的未來,而89.6%的人呼籲加強對話和開放,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上升至93.7%。

行動勝於言語

中國不僅是倡導者,也是真正的踐行者。

2023年11月,北京舉辦了首屆世界古典文明大會,400多名專家參與了關於古典文明的討論。這次會議是一個鼓勵各國從古代傳統中汲取智慧,促進更大相互理解的平台。自那以來,中國組織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和國際中文教育大會等國際論壇,匯集了學者、政策制定者和文化專家,共同探討共同價值觀。

文化保護是中國對該倡議承諾的主要方面之一。北京中軸線是可追溯到元朝(1271-1368年)的歷史建築群,於2024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中國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里程碑突顯了中國致力於在全球舞台上維護和促進其豐富文化遺產的決心。

中國一直在積極探索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將其魅力帶向全球舞台。從動畫電影《哪吒2》登上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首,到電玩遊戲《Black Myth: Wukong》獲得國際知名度,再到舞劇《詠春》在海外市場大獲成功,中國不斷創新其文化遺產。

中國還努力加強人文交流。過去一年,來自達拉斯、休斯頓、紐約和舊金山等城市的學生團體前往中國參觀大學、公司和標誌性地標,這是響應習近平主席2023年作出的五年內邀請5萬名學生的承諾。近年來,中國與多個國家共同舉辦「旅遊年」活動,以促進文化交流。到2024年底,中國已將免簽證入境政策擴大到包括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內的29個國家,促進了更大的全球聯繫。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點擊:

Email: cgtn@cgtn.com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